对于主角的等级,我相信大部分作者都知道要合理规划,让他一点一点的提升,乃至把升级规划写进大纲,成为大纲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有多少作者关注过主角的隐藏等级,把它的升级体系也写进大纲呢? 所谓隐藏等级,是相对于主角明面上的等级而言,是他的实际水准,或者说体现了他的真实战斗力。 除了少数特例,在一般情况下,主角的隐藏等级都会高过他的明面等级,比如他现在明面等级是7级,但战斗起来,他能越级挑战8级的对手,那主角的隐藏等级就是8级。 主角的明面等级,是会明明白白写在书中的,读者看得很清楚,作者自己也很清楚,很容易就能知道,主角在每一个阶段,各是什么级别。然而,隐藏等级往往不会那么清晰的在文中体现,导致一些作者会忽略掉对它的规划,但实际上,这往往是非常致命的。 隐藏等级如果紊乱,一开始或许是很爽的,我们会看到,主角一会儿越三级杀人,一会儿越十级败敌……但问题是,接下来主角该越多少级挑战呢? 如果越得少了,原本牛逼哄哄的主角,从见谁杀谁变成只能挑战略高等级的敌人,光环一下子就消失了,而如果越得多,这级别总要有个尽头吧?总不成到后面出来一千级一万级的敌人给主角来挑战。 更重要的是,一旦无节制、无规划的越级挑战开始,整部作品的等级体系就会瞬间失去意义,这也意味着,之后主角升级带来的爽感将会被无限拉低,而这原本该是作品爽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打个比方,我去年工资三千,今年加到五千,明年加到七千五,每次加工资都能让我开心不已,但如果今年老板把工资加到十万,那么明年哪怕他大大方方地继续增加到十万零五千,这多出的五千,也不会比原本多出两千五更让我开心。 事实上,隐藏等级的升级紊乱,比明面等级的胡乱升级,危害还要更大一些。那么,要怎么才能避免隐藏等级的混乱呢? 其实做法很简单,和明面等级一起,在大纲里做好规划就行了。让它始终高于明面等级一些,而且两者的差距也一点点拉开。 举个例子。假设全书300万字,预计划分50个大小等级。 明面等级的规划很简单,按照字数均分的话,是每6万字升1级,但考虑到前期节奏要更快,可以先随意设置成20万字内2万字升1级,20至60万字4万字1级,60至150万字6万字1级,150万字后12万字1级。 再实际算一下,一开始主角1级,到20万字升到11级,60万字是21级,150万字是37级,296万字刚好50级,和最初预计的差不多。 那么,隐藏等级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了。 主角1级时,对应的隐藏等级也是1级不变;11级时,让他可以越1级挑战,21级时,让他可以越3级;37级时,越6级;50级越10级。 至于11级前哪级开始越级,21级前哪级开始越2级,这些也可以均匀中带着随意来设置,比如7级时能越1级,13级能越2级,16级能越3级…… 这样,有了大致的规划,有了大纲的协助,无论明面等级还是隐藏等级,都有了清晰的提升计划,至少就不会出太大的漏子。 当然,死板地按条按框写作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上面我只是举例而已,大家可千万别照着这样设定。 正如我之前反复说的那样,没有规律才是最好的规律,升级这样的设定也好,剧情的安排也好,千万别照着说明书一步步去写,照着说明多少字升级,多少字奇遇,多少字悔婚……那真是再傻不过的了。 当然,所谓的没有规律,不是说完全胡来,我们需要在满足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灵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肆意地创作。 以隐藏等级的设定为例,基本规则无非这么几条。一,不低于明面等级;二,与明面等级的差距要从小到大;三,与明面等级的差距不宜过大。 在满足这些基本规则之后,相对随意地进行设定,这才能让作品充满变数,吸引读者持续阅读。 说到这里,我猜有作者会产生一个疑问——照这么说,主角前期是一定不能击败高等级敌人了?筑基期的主角一定不能斩杀元婴期的强者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剧情完全可以出现在作品的任意一个时期,包括开局阶段。 事实上,这和隐藏等级的设定并不矛盾。主角明面等级10级,隐藏等级12级,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巧合,去斩杀100级的敌人,比如,这100级的强敌刚遭遇大难,只剩一口气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关键是自己心中要有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主角的隐藏等级到底多高,他的真实实力到底多强,凭借真实实力,是否能击败对手。 如果我们判断下来,主角实力是强于对手的,那么让主角实打实击败对手就行了;而如果我们判断主角实力不如人,是属于以弱击强,这种情况并不是不行,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是特殊剧情,是特殊状况。 这种情况,第一是只能偶尔出现,不能成为常态,如果主角不断遇到超级强敌,每次都能靠各种运气杀敌,那这和他隐藏等级提升到这么高也没区别了。第二,我们必须给出足够的巧合,足够的理由,让弱小的主角能顺理成章击败强敌。 而除了这两条,其实还有第三条隐藏规则,那就是主角越n阶杀敌,要有足够的好处。这个好处,并不是针对主角的,而是针对作品的。我们这么写,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因为剧情发展的需要,必须让主角捞一票大的,还是因为我们需要给读者一剂强心针,来一个大爆发让他们爽一下? 显然,不论是什么原因,总得有那么一个挺有必要的原因,让我们做出这样的安排。如果毫无原因,为了越n阶而越n阶,那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在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之后,主角偶尔一次越n阶,战胜超越他隐藏等级的敌人,也是可以的,因为这并不代表主角真的强过对方,并没有破坏等级体系。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隐藏等级的概念,应该都清晰了吧?
关于代入感,我一直认为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但因为一直有作者在询问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单独开一篇来介绍吧。 所谓代入,就是读者在阅读时,把自己想象成主角的一种行为,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者会随主角喜而喜,随主角悲而悲,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去,获得更强的心理感受。 显然,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有益的。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带来的必然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好比我们看奥运时,有没有中国选手参加,我们的观看和助威,绝对是不同的,而如果更进一步,选手是我们的亲戚朋友,那关心的程度就更不一样了。 所以,代入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品,更深入剧情,更迫切想知道未来发生了什么。或者简单地概括,代入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然而,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获得了这些好处的同时,代入感也会带来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当主角遭遇不幸时,读者的感受也会加强,而如果强度超过了读者的承受能力,他们可能直接放弃阅读,甚至会产生一些谩骂。 这也是网络文学中会有一些写作禁忌的原因,比如结局必须是大团圆,如果最终主角的结局是全家死光光,在强烈的代入感作用下,读者自然是无法接受这点。 当然,在写作中,我们完全可以规避掉这些代入感带来的负面效应,只保留它好的影响。所以,对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来说,代入感绝对是个好东西。 那么,代入感要怎么才能有,怎么才能被加强呢? 在谈论这点之前,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代入感和认同感。 代入感刚才提到了,是读者把自己想象成主角的特殊感觉,而认同感则是读者对主角行为的认可程度。这两者有关联,但并不一致。 先说代入感。它的产生其实并不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它天生就已经有了。只要小说有主角,读者就会下意识地去代入,甚至哪怕主角是一只猫、一棵树,读者也同样会有代入感产生。 区别只在于代入感的强弱,而影响这点的是读者与主角的相似程度。 这个相似度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形象、性格、三观等各个方面。相似度越高,代入感自然也就越强。所以,女性读者一定更容易代入女性主角,中国读者一定更容易代入黄种人主角,年轻人一定更容易代入年轻的主角……可以说,主角的每一条人物设定,都在决定着代入感的强弱。 这里要注意的是,破坏容易建设难,一条相符设定带来的加分,一般是抵不过另一条不符设定所带来的减分的。所以,单是为了代入感的话,对于主角的人物设定虽然不能太模糊——这导致了没有加分项,但也不能太清晰——这导致了更多减分项的产生。 因此,除了一些无可避免的设定,比如性别,我们应该尽可能增加能明确符合对应阅读人群的设定,比如确认读者是年轻人,我们就一定要加上主角是年轻人的设定,与此同时,则要尽可能减少不确定对应人群,或者对应人群狭小的设定,比如主角的具体身高。 另一个注意点则是,内在的东西往往比外在的体现更重要。比如,主角的性格就比他的体型影响程度更大。因此,一个中国人穿越成白人,白皮黄心,与一个白人穿越成中国人,黄皮白心,显然是前者的代入感更强。 在这里,还有一个点是非常重要,但往往又会被忽视的——读者心目中自己的形象,与他的实际形象未必相符。 一般而言,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美化自己的形象。比如在小说里,主角出言顶撞父母,读者看了很可能不满,并且直接影响到代入感,因为他们觉得主角的行为异于自己,自己是孝顺的,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未必真的那么的孝顺,我们也可能顶撞过父母,只不过我们会下意识地忽略掉,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人品很好,从而觉得主角不像自己。 同样的,我们自己也许很胆小怕事,也许出门遇到个壮汉一声都不敢吭,也许被他一把揪住就开口讨饶了,也许被打了一巴掌就痛哭流涕……然而,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主角时,会认可他的这种举止,会认为这是自己么? 正常来说,多数读者都不会这么认为。而这种不认可,就直接破坏了上文所说的认同感,进而因为认同感受影响,破坏了代入感。 如上所述,在对代入感的影响上,人物的内在是更重要的,而内在的体现,当然就是通过他的言行。因此,主角的言行是否能被读者认可,也就是认同感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到代入感的强弱。 不过,与代入感不同的是,认同感并不一定要求主角的言行与读者相符。 比如,主角被敌人抓住,严刑拷打但死不屈服。事实上,读者哪怕下意识地美化自己,也未必会认为自己真是那样的铁汉,所以主角的行为,与读者会做的并不一致,但这并不妨碍读者的认同感,他们会认可这样的行为,赞赏这样的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读者认为主角做得对。 认同感,并不都是往道德高尚的方向发展。比如,主角发现一个宝藏,从道德高尚的角度看,他应该努力寻找宝藏的主人,试图原物归还,如果做不到,就应该尝试捐出去做慈善,至少也是贡献给国家,而不是自己私吞,然而,如果主角真这么做了,读者很可能骂他傻,很可能不认可这样的行为,直接破坏认同感。 总的来说,让主角在大是大非上把握住,然后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身,同时让自身更有面子的言行举止,是把握认同感的大致规则。 上面的例子里,主角发现宝藏交出去,不利于自身,所以破坏认同感;主角笑对毒打,这看起来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所以读者能够认可;而他做出各种软骨头的举动,当然是大失面子,所以读者无法接受。 这就是认同感。 最后再总结一下。当小说开始,主角出现时,代入感天然就已经存在了。而在此之后,随着主角的人物设定一条条出现,代入感的强弱会随之变化,越是内在的设定影响越大,在设定完全呈现后,代入感会达到一个峰值,而在此之后,它会受到认同感的影响。如果读者认可主角的言行举止,认同感就会加强,从而维持代入感甚至略略强化,反之,如果读者不认可,认同感就会被破坏,严重时会直接导致读者弃书。 相比之下,认同感比代入感更为重要。
网络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YY。所谓YY,其实就是无边无际的幻想,能人所不能,简单说就是吹牛,看谁吹得更厉害。 这看起来挺简单的,不就是比更大更强么?而这,不就是作者笔下添几个零的事情么?写主角一拳有三百斤的力是写,写他一拳三百吨也是写,换成三百亿兆吨,也一样是写,这是学过数数的小朋友就会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然而,这样想的作者,忽略了两个非常关键的核心点。 第一,牛皮的真实性。 好的吹牛者,也是要兼顾真实性的,或者说要考虑到听众的可信度。我们可以吹牛,但如果把牛皮吹破,那就成为笑话了。 比如吹牛说自家的包子大,说一个包子就能顶饱,那是优秀的吹牛,但说全村人吃了三天三夜还没吃到包子馅,那就是标准的笑话。 换成写网文也是一个道理,有些作者一味地追求数字上的大,比如说主角有钱,他银行卡上非得一长串零,多少多少亿的余额零钱,家里非得占地多少多少平方公里,甚至卧室的床都得多大多大的…… 殊不知,一旦牛皮吹过头,一旦读者觉得假了,那吹牛的效果不光是打折的问题了,而是直接清零。 好比有人和我说,他和我们市市长是好朋友,我会觉得这人关系网很强大;如果他说,他和习大大是好哥们,这牛皮就在将破未破之间了;而如果他说,奥巴马算个球,连玉皇大帝都要叫他大哥,这牛皮除了证明他疯了或是醉了,一点作用都不会有。 第二,设定下的完成难度。 有些作者在YY的时候,只考虑了事件的本身,设计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认为事件越大,YY也就越强,但实际上,这是离不开相关设定的。 说个最简单的,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做,难度显然是不一样的。一个两三岁的小孩会背“床前明月光”,我们都会夸奖孩子聪明,但我们也背个“疑似地上霜”,然后一脸期待地等待夸奖试试? 因此,一拳轰碎星球也好,瞬间让亿万星系灰飞烟灭也好,甚至当创世神创造宇宙万物也好,这些事情脱离了设定,脱离了上下文,其实YY程度也就那样。 相反,那些我们看得激情澎湃,认为YY得不行的作品,其实单把主角的那些成就拿出来看,也不至于太让人吃惊,也许主角一拳轰碎的根本不是星球,而只是一个小山头。但结合了具体的设定和剧情,主角的成就才让我们惊叹不已。 所以,当我们想要提高YY程度时,真正要考虑的不是去制造更大的数字,而是为主角设计一个无比困难,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主角是一个没有任何超能力的普通人,他潜入一个戒备无比森严的监狱,把要救的人拯救出来,这件事看起来很艰难,所以当主角完成时,我们会觉得很YY。但如果设定中,主角是一位实力堪比孙悟空,还带着机器猫百宝囊的超人,他同样是对付着那些荷枪实弹的狱警,冲进监狱把人救出,这事情其实就没有任何难度了。 当然,这也可以发展成另一种YY模式,但至少,没人会觉得主角做成这件事有多么了不起。 总而言之,当我们想要制造一个YY高潮,想要博得读者一片惊叹声时,一方面,要注意吹牛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则要设身处地,考虑主角完成这件事的难易程度。 如果是看起来难办的,最终完成了才会显得YY。当然,又要真实又要能人所不能,这在写作上并不容易,但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写作这么容易,如果写出好文这么容易,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仆街呢?
也许是因为从业的缘故,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做些光怪陆离的梦,其中大部分都是醒来就记忆模糊了,但也有一些,是印象深刻的,昨晚的梦境就是如此。 在梦中,我想到了一个精妙绝伦的题材,那题材简直就让我心潮澎湃,激动得无以复加。之后,我找了位作者,写成了一部强悍无比的神书,并为他张罗各种版权运作,包括电影、电视剧…… 然而,梦醒时分,激动的情绪还没完全消退,但渐渐清醒的大脑,却越来越觉得疑惑,仔细一想,那所谓妙到毫巅的题材,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总裁文,一个老套到不能更老套的灰姑娘题材么? 在起床时,我不禁回想起了早先的另一个梦,它给我的印象更深。 在梦中,我是被关押在了一个阴冷潮湿的地牢里,和我关押在一起的,是我的众多同学。地牢内,已经断水断粮,留下来是死路一条,而地牢外则是凶残强悍的怪物守卫,必须打倒它们才能逃出生天。 对于我们这一群普通学生而言,这几乎是必死的局面,而不管是留在那可怕的地牢里,还是出去面对那些怪物,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当时梦中的恐惧,我现在都是记忆犹新。 后来,终于有同学开始了逃生之路。随着一个又一个同学倒在怪物的利爪之下,被他们残忍地杀害,我们也在战斗中逐渐成长着。到后来,普通的怪物已经完全不是我的对手了。 在无数场战斗之后,我们剩下的人越来越少,而我们的技巧越来越高,离地牢也越来越远。然而,就在胜利的前夕,我终于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最后的怪物面前。 我的梦并没有随着“死亡”而醒来,而是在怪物利爪划过的刹那,我一瞬间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牢房里。 还是那样的阴冷潮湿,还是那群瑟瑟发抖的同学,门外还是那只其实并不算强大的怪物……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唯一不同的,是我多了那么一份经历。这时的我,心态和先前完全不同了,不再是紧张害怕,而是轻松愉快,甚至带有一些兴奋与期待。 梦很快就醒了,但梦中那样的复杂心情,实在是难以忘却。在那一刻,真是感觉自己像神一样,并且,在醒来之初,我也觉得这个梦无比YY又无比复杂,足以成为一部经典网文。 然而,真正清醒之后,再想想,这不就是最普通的强者重生文吗?而梦中觉得丰富无比的复杂经历,不就是一小段简单的剧情么? 这两个梦内容截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梦中觉得很精彩的东西,醒来后却发现不值一提。 今天和大家分享,是因为在写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明明觉得很精彩的打斗,为什么写出来就干巴巴的?明明是YY之极的构思,为什么写出来后根本不受欢迎?明明是让自己激动无比的剧情,为什么写出来后连自己都看不下去…… 我相信,许多作者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并且成为困扰自己的苦恼。对此,我觉得是两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当然是因为文笔上的欠缺。同样的事情,让不同的作者描述,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在自己脑海中幻想出来的东西,要想完整清晰地表现成文字,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更重要的则是,脑补出来的东西,精彩程度不是那么可靠的。我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脑补产物,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脑补能力。 我上面提到的两个梦境,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本普普通通的故事,在经过梦境的演化后,会让自己觉得无比精彩,而在现实中,我们的白日梦一般不会这么夸张,但脑补的效果,也同样不容小视。 这一点,是作者很有必要了解的。据此,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太信任自己的脑补。当我们发现,自己笔下的描写远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之时,除了怀疑自己的文笔,更要怀疑自己的脑补,“我所想象的场景,真有这么好吗?” 第二,剧情中的爽点,不能完全写足、写全。如果真的把一切都写尽了,读者反而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些许的留白,给读者足够的脑补余地。正如我们很难写得和想的一样好那样,我们表达得再好,也未必有读者脑补的精彩。 以上两点,大家在写作中有注意到么?
假设有一本新书,在异界设定了神风、狂狼、银月这三个国家,他们的货币单位分别是镑、金塔勒、铢,在没有上下文联系时,大家觉得哪种货币价值更高呢?同样一百万镑、一百万金塔勒、一百万铢,哪个值钱哪个不值钱呢? 如果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事实上这是没有答案的,因为这纯看作者的具体设定,一个金塔勒可以价值一幢楼,也可以只值半个面包,这里不存在任何必然关系。 不过,如果不假思索,单纯从感性角度看,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一百万镑很值钱,一百万金塔勒也不错,搞不好更值钱,而一百万铢就差了许多。 原因不难理解,虽然神风国和英国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一百万镑自然而然让我们联想到了一百万英镑,那当然是很大一笔钱了,类似的,铢会让我们联想到泰铢之类的货币,自然就看轻了几分。至于金塔勒,这是一个纯杜撰的词汇,但其中有个“金”字,即便它和黄金没半毛钱关系,也会下意识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觉得这个货币单位价值不低。 在这里例子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条写作原理——虚构必须以现实为基础。 许多时候,我们在选题时,因为种种的考虑,选择了纯虚构的题材、虚构的背景,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写作中,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离开了以现实为基础的对比,虚构的YY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说的现实基础,可以源自各个方面。主角一个月的工资就能在帝都买两间房,我们对比了北京的房价,就知道他的确赚了很多;主角得到一块神铁用来打造兵器,读者不会觉得牛逼,但如果多加一句,说另一块更小的神铁,被做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那读者都会觉得这东西好牛…… 到底有多少现实事物可以用来对比,到底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进行对比,这可以说是数之不尽,但不论如何,当我们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肆意地进行各类设定时,千万记得多想一下,由这个新设定,读者是否会联想到哪个现实事物,这样的联想是否能满足要求。 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但对于小说的YY性来说,却往往至关重要,如果缺少了它,YY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加上这么一层联系,借助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已有认知,我们的牛皮才能真正吹起来。 现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现实,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卖点。
很多作者问我,怎么描写高智商角色?怎么体现角色的聪明?他们觉得,这样的角色太难写了,因为出色的计谋,实在是太难设计了。 我觉得,这些作者是把现实和小说混淆了,忘记了自己“上帝”的身份。或者,他们对“聪明”的理解,太局限了。实际上,小说人物的聪明,可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计谋来体现。 当年的一些武侠小说,其实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那些书里的人物,有不少也是高智商型的,而他们的高智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博闻强记的方面。主角记性好,知识渊博,知道各种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情,仅此而已。 对于这样的人物,是否能称为高智商,这是值得商榷的,但无疑,用在小说中,有时候这已经够了。更关键的是,这样写非常容易,作者查一下资料,甚至胡乱瞎编一些设定,然后让这个人物“知道”,就已经ok了。 除了博闻强记,另一个简单的做法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告诉读者,这个角色智慧很高,很聪明,不断去强调这点。当然,可以配合着说明他IQ数值多少,或者有多少个学位,多少个专家头衔,就更有说服力了。 同样简单的,是强调主角的计算速度。比如十个八位数与十个七位数,一共二十个大数字相乘,主角脱口就报出了答案,这看起来是妖怪一般的能力,但写起来,对作者来说,一点都不麻烦。同样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角瞬间就理清了思路,也是一样。 再就是把情商和智商混淆。描写一个情商很高的主角,并且把这个能力定义成智商。比如主角很懂得察言观色,对方随口一句话,主角就判断出是真话还是假话,如果描写得当,也是主角智慧的体现。 以上这些,是不是很简单? 事实上,哪怕要设计具体的计谋,也并不难“凑”。注意这个“凑字”,事实上,高智商的计谋,大部分都是凑出来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空城计中,孔明是心理战,料准了司马懿的心思,吓走了他。而反过来,也可以类似去描写一个战例,写某角色料准敌人心思,摆出空城计,诱敌入城,全歼对手。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要描写这样的计谋,只要把敌我双方的思想和行为一凑,自然就成了。 敌人九虚一实,主力部队被智者轻松抓到;敌人设计了一个很复杂的战术,被智者一眼看破;智者摆了个莫名其妙的陷阱,敌人一头钻进来…… 等等等等。可以说,只要学会了这么去凑,体现智慧的案例可以说是源源不断。 当然,真正经典的战例还是需要好好设计的。这也正是智慧型角色更适合当配角,而不是主角的原因。 要设计几个,甚至几十、几百个体现智慧的事例,都很容易,但难就难在任何一件事,都要体现他的智慧。所以,被视线聚焦的主角,就不太适合当智者了,因为这会增加写作难度,而偶尔出现,偶尔闪光的配角,写起来就相对容易。 同样的,这样的配角,也更适合直接出场,而不是从小去写他的成长。当然,从小时候写起也能有优势,比如他三岁作诗五岁拿博士学位,听起来就很牛逼,写起来也容易,但这种孤立的事件,其实还是更适合作为概况性描述,作为直接出场的配角的人物说明。 此外,所谓言多必失,智者应该是高深莫测的,所以结果一般重于过程。只看结果,智者会让我们深感佩服,但详细介绍过程,介绍他的心路历程,这就容易让人物失去光环,甚至出现漏洞。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型角色的对比也更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先去刻画敌方的智者,让这个配角在智慧上胜出,体现角色的结果,而过程则由对手去体现,这样就可以避免出漏子。 当然,体现智慧的方式千千万万,上面只是简单的举了一些例子,但我们完全可以以此方式,自己推导出种种的变化来。 现在,你还为刻画智者形象而烦恼吗?
写网络小说,作者们应该都知道,主角是必须英武神勇的,他要比别人更强大,要比别人更有钱,要比别人更有势力,别人不会的他要会,别人做不到的他要能做到…… 显然,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而在小说中,我们有两种思路让它成为现实。 一种是无限拔高主角的能力。当然,其中需要有合理的,让人信服的解释,这被我们称为金手指。关于这一类,我想已经不需要多说了。 另一种则是反过来,故意降低主角之外其他人的能力,以此衬托出主角的高大威武。相比之下,其实这一种模式更需要合理的解释,更需要处理的技巧。 在网文兴起之初,就有许多作者不懂得其中的技巧,为了衬托主角而简单的降低他人的智商,使得作品剧情显得很可笑,被人戏称为主角拥有了弱智光环。当然,如果真的能把弱智光环当成一种金手指,完善这一设定,让它看起来显得很真实,这倒也未尝不可。 不过,当年我们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合理地降低主角周围人物的智商或是能力,但随着网络文学发展至今,随着各种各样新类型的涌现,这个难题已经变得极为简单。 下面我列举几个最典型的例子。 首先是穿越文,尤其是历史类的穿越文。在加上了穿越这一设定后,当主角来到古代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哪怕主角在现代只是个普通人,哪怕他既不聪明也不渊博,他所拥有的这些现代知识,在经过合理的剧情设计之后,已经足以让他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了。 显然,在这里主角的能力并没有被拔高,他依旧是原来的那个他,变化的是他周围的人群,原来每个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大海是有边的,现在却几乎没有人能知道。 当然,这种利用穿越来改变主角周围人群的做法,并不限于历史类,玄幻类也同样可以。不管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商业模式营销手段,设定出一个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知识的世界,让主角这个平凡的地球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也算是一种典型的YY手法,也是拉低人物能力的一种合理设置。 第二个例子是游戏异界类型。当主角进入游戏世界,当这个类型兴起之后,我们又发现了一种合理拉低人物能力的办法。 在这样的游戏世界中,人们并不是傻瓜,但他们受限于种种因素,并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并不知道那些普通玩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识。 游戏玩家可以用千百条性命去反复挑战boss,寻找boss的弱点,可以无数人用无数时间去发现通关诀窍,也可以通过论坛交流,学到别人的合成公式……显然,这些都是只有一条生命,也没有任何外部论坛、世界频道可以交流的世界原住民能够掌握的知识。 所以,主角周围的人们,在没有变成弱智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被拉低了能力。 第三个例子是重生文,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重生文,或者更早一些的。 当我们看多了以亿,甚至千亿为单位的现代YY文后,有时候也会对这些大数字感到厌烦,但数字小了又怎么能YY呢?很简单,让钱变得更值钱,让主角周围的人变得没见过世面,这就能达到目的了。 只赚几百几千没问题,让周围人连十块钱都当成大钱就行了;英语连四级都没考过不要紧,让周围人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见个大鼻子老外都要大惊小怪一阵就行了;作者自己没出过国不要紧,平时从电视上看到的点点滴滴,从主角口中说出来,足以让他赢得无数崇拜的目光…… 同样的,重生文当然也不限于都市类,发生在异界的重生、转世,不管是将时间设置到多年前还是多年后,我们都可以去强调,让主角惊讶地发现,他所知的这些技能,在这个时代竟然没有人会,全部失传了,或者再过几百年才有人能领悟。 这样,也同样起到了拉低人物能力的效果,而且做的理直气壮,设定得无比合理。 综上案例,我们很容易总结出构思题材时的思维逻辑。不管我们希望主角在哪一方面闪耀光芒,我们都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去思考,到底是让主角变得更强,还是让其他人变得更弱。 以竞技文,围棋类题材为例,我们可以思考让主角变得强大的方法,给他安上各种各样的金手指,国手老爷爷、大脑中的计算机、读心术、天赋异禀、迷魂异能、神秘棋谱…… 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让对手变弱的方法。比如将时代背景设成围棋还没有被如此系统研究的古代、围棋已经衰落的未来、喜好围棋但水准低下的异界…… 从效果来看,这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无非就是合理化地制造差异,让主角能够在某方面胜人一筹。 大家写书时,尤其是新书构思时,不妨都先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合理地降低非主角角色的能力。在各种金手指都已经不再新鲜的时代,逆向思维或许能开辟出一块新大陆出来。
APP下载
与世界分享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
网文行业最权威的编辑团队提供全方位创作支持,各类咨询第一时间回复,定期分享业内最权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