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真正的核心,是设定。它真正的魅力,也是源自设定。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网络作家而言,好的开始,也就是写出一个好的设定,并不仅仅只是成功的一半,它很可能是成功的一大半! 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存在一个奇特的现象——表面看作者是在讲故事,读者是在看故事,书的好坏理论上应该由故事的好坏直接决定,但实际上,故事好不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网络小说一般都有超长的篇幅,以及更漫长的更新时间,读者并不是一口气读完全书,而是每天只阅读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些追更读者的眼中,看到的并不是整头大象,甚至都不是一条象腿、一根象鼻,而是更小的一块皮毛。所以,大象到底好不好看,并不影响读者的审美判断,真正产生影响的是那一小块皮毛美不美。也就是说,细节是高于整体的。 另一方面,网络小说的读者大部分也不是冲着故事而来,尽管他们本身未必这么认为。如果我们做个调查问卷,估计大部分读者都会把“好故事”列入最关键的几点之一,甚至没有之一,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想当然,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故事所带来的各种额外的感官情绪,比如所谓的YY、爽、热血,这些才是更关键的,它们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故事本身。 所以,再怎么精妙的故事,并不足以保证它能红,而一个无比简单无比平庸无比老套的故事,也不见得就会仆街,关键还是看具体的一个个章节,对读者情绪的调动到底好不好。 当然,这并不代表故事的好坏完全无意义,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更高的层次,如果书YY得不好,仆街了,那么这个故事就是无价值的,但如果YY得好,书红了,一个好的故事更使它从小红变成大热,从一时的热门变成持久的经典。 这和文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只追求电子销售的一时成功,文笔及格就够了,再好的文笔也不能带来太多的加分,但如果书已经红了,想要更上层楼,文笔就很关键了。 具体就不在这里多说了,还是回到原本的话题——故事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更关键是去调动读者情绪,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调动呢? 很大程度上,它依靠的是设定。设定本身并不会帮我们去调动读者情绪,但在这项工作中,它提供的是加成辅助,就好比武器,它本身不会战斗,真正战斗的是使用武器的人,但显而易见,如果武器远胜于对手,战斗就赢了大半了,很难想象端着冲锋枪会输给对面的弹弓。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我们要展现YY时,一般会给主角安排一个强力金手指,比如重生,为了强化YY,一般还会给主角安排个凄惨的前世、艰难的现在,当这些设定凑在一起时,其实故事和写法都已经成形了——主角前世无论风光与否,总之是被人害了,重生后,他还年轻,还是个小人物,处境不怎么样,面临着一个难关,同时,他知道未来的各种事情,知道怎么变强,知道谁对他好谁是恶人,知道各种隐秘的宝藏…… 此类作品相信大家看过不少,这就是典型的设定决定故事,同时,这样的设定也是天然有利于YY的,也许现在按这个设定套路去写会仆街,但原因只在于同类作品过多,如果往前移个十年,如果是这类作品还不多的时候,只要任何一个水准在及格线上的作者,拿到这样的设定,绝对没有编不出故事的可能,也绝对没有仆街的道理。 不光是YY,无论我们要体现哪个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进行设定。想写主角争霸天下的,一般就要找个乱世,想写主角抄诗抄词考科举的,就适合太平盛世,这些设定,本身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关键只在于设定之间的组合搭配,搭配好了,一切就会顺理成章,而搭配得不好,不仅书很难红,写起来也会觉得特别累。 这样的思维,也不光是在全书的构思上,任意一段剧情,任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适用的,无论要写好什么,关键在于设定。为什么有些作者人物刻画都很成功,有些作者都不成功,而另一些作者一半成功一半不成功?这里一部分是看作者描写功力,另一部分就是看设定了,设定好了,刻画起来就会容易,反之则难。 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正常情况下,刻画一个莽汉会比刻画一个智多星要容易很多,而一个身材娇小却扛着大刀的暴力少女,会比一个同样扛着大刀的彪形大汉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些都是设定的力量。 所以,网络小说无论在构思阶段还是写作的中途,设定这项工作都是重中之重。而同样的,当我们想要学习时,设定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研究的一个要点。 无论我们在研究哪本书,如果发现作品中某一项或者某几项比较出色,就应该对应去研究下设定,看看设定在其中起到了多少的作用,这几项的成功是设定的功劳还是纯靠作者的实力,如果是后者,这很难学习,很难快速提升,但如果是前者,就能很方便就被学习、吸收。 反过来,如果我们觉得作品中有些地方写得并不好,甚至很糟糕,那也可以去研究下设定,看看到底是作者水平太渣,还是设定不匹配导致难写,如果是后者,经验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总而言之,对设定的研究与优化,是网文写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很有可能是最容易提升成绩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写好设定,作品也就成功了大半。
编辑,编辑,为什么只有我的书,订阅是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得涨? 编辑,编辑,为什么我都那么努力,成绩怎么还是毫无变化? 编辑,编辑,请告诉我,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 千万次,我这样地问。 新书成绩不见起色,伤心到怀疑人生,且听听编辑们怎么说~~~ 新书不要太在意点击量,新书期这种情况很常见呀~剧情也还没展开,剧情展开后会好一些的~保持稳定更新,提高作品质量,慢慢积累读者~ ——木棉 新书点击率不太让人满意,自然是书的笔力和节奏还有待提高,具体的话就是看书大概内容指下不足之处。 ——北河 好好码字,稳定更新,玄幻大类,后期发力,网文路难,百万成神 —夜宵 新人新书,这是很正常的,对于新人总是觉得这个行业很简单,自己就是下个土豆番茄。所以看到新书无人问津,特别着急。其实这是扑街的第一步,之后会扑更多的街。每个成名作者身后,殊不知有着多少惨痛的扑街经历,坚持住。。 ——虎牙 写书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长篇小说来说,一切都刚刚开始,如果上过推荐之后数据还是很低,可以总结一下,是否稳定更新,书的内容是不是不好,是不是剧情设置的不合理,爽点没把握到位,多看火书,学习别人成功的地方,在随后的章节里,边写边改进。 最了解作品的还是作者本人,提高自己的手段其实就是多看多写多总结。扫榜单,扫火书,扫红书,学习他们的经验。 优质内容,不怕没有曝光率。没有不会总结的成功者,只有不断原地摔倒的失败者。 ——灰灰 如果字数少的话,写得长了就好了,重点是坚持。如果是长文,还不见起色的话,是不是要思考,文风跟所发的站点不匹配?可能最近流行XXX风的作品,而作者作品的风格却是比较成熟,文艺之类的,所以书城那边读者比较少 ,或者说直接推荐作者最近流行的题材,建议写写看。 ——松露 不要着急,所有的书,只要内容好,早点晚点,都会出成绩,要是字数少,就让他在等等。要是字数多,会问问他什么元素类型的,然后让他自己对比一些同类型,书比较火的。 我会让作者看看,之后再找我说说,要是真的看了,就一直探讨一下,要是没看,基本就不会找我了。写书,编辑是引路人,但走得如何,还是看作者自己,连走都不想走,谁也没招。 —— 熊猫 任何书出成绩是有原因的,没有出成绩,也是有原因的,我会帮他看文章,分析他的哪些地方写的不好,同时,告诉他去看看某些类似的热销文。 ——星辰 写书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长篇小说来说,一切都刚刚开始,所以一开始成绩不好,数据不好,文笔不好,内容不好,剧情不好,爽点不好,都没事! 保持稳定更新,在随后的章节里,边写边改进即可,相信自己。 ——麒麟 多看火书,多研究,质量上去了,自然就多了 ,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自怨自艾最没有用。 ——晴天 要及时调整心态,刚开始,可以多花些心思在小说内容上,多看看热门书,不要太着急,刚开始建议抱着学习的态度,多积累写作经验。 ——汤圆 作者,心里素质一定要过硬。新书一般不要太在意数据(尤其是新作者新书,没有读者基础,这时候需要慢慢积累,从作品内容本身去思考),坚持稳定更新~可以检查,书名、简介、还有开篇,(多看好的作品,多多分析原因)。坚持就是胜利,在写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写作中,进步。 ——水荇
以前曾发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人物地位决定故事渲染力”,今天想谈的有些类似——角色身份决定YY强弱。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难度往往是很不一致的,而同样的,完成这件事的成就感、荣誉感,对不同的人来说也完全不同,或者说,YY的强弱不同。 这一点其实浅显易懂,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忽略它,不去看做事的人,而只关注事件的本身,只关注角色赚了多少钱、打败了多少人、达到了什么样的等级……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些书里数字越来越大,主角开始赚个几百万还凑合,但很快就得几千万几千万入账,到了后面,没个百亿简直没脸见人了,而在力量等级上,不能把天捅破,把星球砸裂,甚至不能吹口气毁灭星系的,也算不上是强YY,那些只能搬山填海的,简直弱爆了,对不对? 这里,我并不是想批评这种漫无天际的YY,我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在有些书、有些设定中,让主角向超强方向发展,可以说是正途,是必须的主线。然而,问题的关键来了,我们不能只有这些! 主角学到神功,1级时就有千斤之力,轻松打败对手,震惊全场,然后遇到更强的对手,主角升到2级,有万斤之力,再次打败对手,再次震惊全场,然后对手再升级,主角再升级……最后一遍遍重复这样的过程,数字也添上一个个零…… 是不是够无聊的? 这样的书,如果描写到位,节奏控制得好,依旧还是有人看的,也能有一定的成绩,但它的上限一定不高,最终的成就注定是有限的。而想要突破,我们就必须加入其它的元素,运用一些其它的YY手法。 具体的手法有许多种,我今天想强调的只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那就是把目光从事件本身,移回做事的人身上。 百米跑十秒五牛不牛?对比博尔特他们能跑九秒多的,好像也就是个废渣,但如果一个网络作家跑进十秒五,我敢说,这已经牛上天了。 武者学校的全校比武大会,主角拿了第十名牛不牛?看起来是渣透了,拿不到第一的,算什么网文主角?但如果他的真实身份,是隔壁魔法学校的学生呢? 显然,通过身份的转换,通过不对口的专业、特殊的障碍,可以大幅度降低读者对成就的预期,原本不夺冠就是重大挫折的,现在能赢一场就不错了,能拿名次已经超YY了。 当然,主角不可能无限在隔壁学校混下去,他早晚还是要回到魔法学校,早晚还是得挥舞起他的法杖,得靠魔法去拿第一名,但无疑,多了中间的这些插曲,作品的YY会变得更丰富、更多变,而如果全书能合理利用好这个技巧,YY感也一定能更上层楼。 就好比现在,如果我告诉大家,这篇文章其实不是我写的,是我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阿姨代笔的,大家一定惊呼不可思议吧? 可惜,这还真是我写的,所以,实在也没什么稀罕的。
上次的新书计划(续),大家看完后,是不是觉得我已经完成了初步构思,接下来就应该照着这个题材,进行后续的细化完善,去完成大纲与设定? 其实并不是,这中间还差了一个环节,我称它为冷静期。 在我们得到一个新书创意后,一般都是兴奋的,往往会自我感觉良好,并且有种立即动笔写正文,立即发表以获得掌声的冲动,然而,当我们真正开文,真正上传后,却又往往发现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要么是原本想得好好的题材,突然写不下去了,要么是写得很顺溜,但读者压根不买账,没人叫好。 这种巨大的反差,可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甚至会打击到我们写作的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这块料,是不是适合写作。哪怕是个曾经红过的作者,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 然而,事实并非真的如此,这样的失败,以及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只因为构思环节我们还没完善,高估了自己的创意,或者干脆想错了创意方向,并不一定是能力的问题,如果要说的话,更应该归结为头脑一时发热的后果。 这样的头脑发热,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当我们脑海中灵光一现后,一般都会觉得很不错,但只要我们冷静一段时间,隔一段时间后回头再审视,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段冷静时间,并不能让我们的创意变得更好,但它可以很大程度避免我们走弯路。它的时长可以因人而异,我认为少则三五天,多则两三周,都是可以的。 在冷静期,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或者说,要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把新题材扔在一边,不去看它,不去想它。 而等冷静期结束,我们重新捡回题材,对它重新进行审视,这时候,我们需要按顺序考虑这么三点。 第一,回头看看这个题材创意,整体上再评估下,看看它是否还让我们感到优秀。 第二,找出可以类比的老题材,对比吸引力优劣。以我之前提出的构思为例,既然我设想的是靠经商赚钱取胜的异界升级文,那么可以直接类比的就有两大类型。一类是都市经商文,一类是传统的异界打怪升级文,我们需要在脑海中设想一下新老题材的差异点,大体上评估一下优劣,看看谁更适合YY,谁更有吸引力。 具体的结论我这里不下了,因为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这个题材的具体写作构想是不同的,写出来的路线可能也会差别很大,所以可能有些人对比下来,觉得新题材更好,有些人则觉得新题材不行,这都不奇怪。 但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确认新题材不占明显的劣势。即便它不占优,甚至略有劣势,这并不要紧,因为毕竟有创新的加成,但如果它相比原本的套路,明显不如,只是个弱化的版本,那这个创意就是不合格的,无论它看起来有多么亮眼,无论它当时让我们多么激动,都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掉。 第三,更深层,或者更细致地想想剧情走向,以及一些细节的写作,确认这个题材能支撑起全书,并且写作上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这一条对有经验的老作者或许不重要,主要还是针对缺乏经验的新人。因为新人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想好了题材,写到一半发现写不下去了,或者是写得特别痛苦。 比如,我想着要写本穿越型学霸文,写一个物理系本科生穿越到牛顿时代,依靠各种现代物理知识亮瞎当时科学家们的眼睛。但真正开写后,发现不但物理知识忘记得差不多了,物理学史更是一塌糊涂,牛顿时期有哪些名人活着,有哪些理论是当时已经有的,哪些存在争议,哪些压根没人知道,这些全都不清楚……这样,这本书就压根没法写了,或者必须一边写一边查资料,还得是全盘去查。 等这三点都考虑清楚,确认这个题材是可行的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确第四点——这个创意的核心是什么?主打的亮点是什么? 在许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通吃一切,想着作品方方面面都能沾边,都能做到优秀…… 事实上,作品什么方向都沾是可以做到的,如果硬去凑剧情,让主角既高大威猛又矮小猥琐,也是可以做到的,但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全面并不是什么加分项,通吃必须能吃到才叫通吃,当我们顾及太多时,反而方方面面都不容易处理好,作品还会失去特色。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还以我那个创意为例,核心应该就是靠现代先进的商业理念赚钱,靠财富来YY,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次要的。我们可以让主角去炼丹,可以让他成为炼丹大师,但并不应该写他炼丹天赋有多强,而应该强调主角更有钱,他有更好的炼丹炉,找了更好的师傅指导,用了更好的材料,又大量炼废,这才堆出他这么个炼丹师。 有了这么个明确的概念,那么无论是编写大纲也好,写正文也好,都不容易写偏了。
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网络小说中的平凡与不平凡。 大家都知道,网文创作的第一要素,是写读者爱看的内容。我们当然可以逆市而为,偏偏要反着写,但这么一来,我们的作品也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那么,关于平凡与不平凡这点,读者们究竟爱看的是什么呢? 答案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读者当然爱看不平凡的故事。这个答案很简单,但又没那么简单,因为故事是由两部分元素所组成——人物以及事件,不同的剧情人物做了不同的事情,这些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所以,平凡与不平凡,可以细分为以下这四种组合。 1,平凡人,做平凡事。 2,非凡人,做平凡事。 3,平凡人,做非凡事。 4,非凡人,做非凡事。 如果简单去想,这四条应该是递进关系,1最弱,23次之,4最强,读者爱看的一定是第4种,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去写不平凡的人,尽可能让他们去做不平凡的事。 但实际情况,与这个结论却有少许的偏差。 我们先看第1种。这种没什么疑问,平凡人,平凡事,这毫无疑问会组成无聊的故事,读者们一定不会喜欢。 现在许多传统作家的作品不受欢迎,原因很大程度也在这里,我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已经够烦了,好不容易有了点空闲时间读小说,谁还耐烦再体验一遍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 接着再看第4种,非凡人,非凡事。这一种,的确是读者们喜欢的,但我们再多想一层,不难发现,事实上我们没办法保持这种状态,而即便能保持,也未必是好事。 一方面,压根也不存在那么多的大事。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大事,但对那些不平凡的人来说,其实也就那一回事。 比如,要是我路上遇到个神仙,给了我一门仙术,那绝对是大事中的大事了,但换成玉皇大帝呢?如果玉皇大帝路上遇到个神仙,给他一门仙术,这算是大事么?显然不算。对他来说,这种事情也许和半路上买个煎饼果子吃差不多。 所以,对玉皇大帝这样的人物,大事恐怕也就是三界战争一类的了,或许孙悟空打上凌霄宝殿也能算一件,但问题是,这样的大事,又哪有这么多? 倒不是说我们编不出来,写小说嘛,本来就是编的,编什么不行呢?打完三界战争还能有四界战争嘛。但问题是,我们不仅要编出故事,还需要把故事编得合情合理,前后逻辑贯通,而那些大事件,都是会极大干扰这种逻辑性的,它们堆积得越多,设定上的处理难度也就越大,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bug。 同时,即便我们能力足够强,把这些大事件很好地串联了起来,三界战争打完了打六界战争,打完了再来一次三界大战……这样的作品,这是读者们爱看的吗? 想想也不可能。因为人是会有审美疲劳的,如果作品始终处于这种高潮状态,那高潮其实也不再是高潮了,读者很快就会看腻掉。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不平凡都离不开平凡的铺垫与衬托。但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如果是平凡人做平凡事,读者是一定不会爱看的,哪怕用于高潮间的调剂也不行。 那我们就只剩下两个选择了,平凡人做非凡事,或者非凡人做平凡事,简单来说,就是平凡与不平凡之间的混搭组合。 这两种组合之间,谁更好,我们更应该选择谁呢? 答案是都可以,而且两种都要用。 前者很好理解,只要事件不寻常,哪怕人物是小人物,扣人心弦的成分也并不会少,而且,正是因为人物的平凡,所以事件的不平凡才更容易被凸显出来。 至于后者,不平凡的人物自身,其实就带着不平凡的光环,我们没必要时刻让他去干大事,哪怕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因为是他在处理,所以看起来也变得不平凡了。 当然,同样是因为审美疲劳的缘故,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才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的结论就很清晰了。 写网络小说,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去写平凡人做平凡事,这类越少越好,真正贯穿全文,成为内容主体的,应该是平凡人做非凡事,以及非凡人做平凡事,而在这个基础上,偶尔来一个非凡人的非凡事作为高潮点缀。这样,作品就完美了。 以主角为例,如果是常规的成长型主角,那么他一开始会是相对平凡的人物,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写他的平凡事,而要写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无论是他被卷入什么大事中,还是他自身觉醒了什么特殊的能力,都能算作是不平凡。 而当主角渐渐成长,渐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时候,我们反倒可以缓一缓,不用急着安排不平凡了,因为这时的平凡,结合上人物,也会变得不那么平凡。 这个道理说穿了很简单,但许多时候,恰恰会被我们所忽略。如果我们能时刻记住这一点,那么在剧情设置的选择上,就能更加的得心应手。
在谈到网络文学界与传统文学界的差异时,许多人会说这么一句——相比传统文学的悠久历史,网络文学还很年轻。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没错,网络文学是很年轻,从它诞生到现在,真正意义上只有15年的历史,而即便算上它的萌芽期,最长也不过20多年,的的确确是个新生事物。 但传统文学呢?它的历史真的很长么?它伴随着我们的文明传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别扯了! 那时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能是一回事吗?我们固然没见过鲁迅,没见过李大钊,没见过胡适,但史书对他们的记载,难道我们也没见过? 显然,古文和今文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如果一定要划个时间线的话,1919年的五四运动算是个标志。 但即便是1919年,也并不能认为是现在传统文学的开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是一个标志性的分界点,现在普遍认为建国前的是现代文学,建国后的才是当代文学。 事实上,哪怕是当代文学,中间也有好几个差异巨大的阶段,比如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现在的相比,就明显不是一回事。 所以,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年龄也并不大。 至于说什么历史传承、文化传承,这同样很扯,传统文学能吸收唐诗宋词的传承,网络文学难道就没从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没从四大名著、山海经中吸取养分么? 大家都是一个祖宗的后代,如果非要说这是我的祖宗,不是你的,所以我底蕴比你足,这就显然是在藐视大家的智商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现在的传统作家还是网络作家,都称得上是新生的群体,都在快速的成长与积淀中,双方要做的是相互扶持、相互学习,而不是非要斗个你死我活,或者非得踩下对方来彰显自身。 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上次说到,我们现在所写的作品,不见得没有成大器的可能性,所以,有些明摆着的、我们自己都很清楚的缺点,想到了就应该尽力去规避。 对于这点,可能有些作者会觉得知易行难,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应该是在规避了那些禁忌点之后,如何还能保证作品的吸引力。就以作品的导向性为例,谁都知道正能量的内容更好,但如果一味追求正能量,把主角设定成一个乖乖的学生,每天就是好好学习,不去外面玩耍,遇到坏学生就找老师,这书还有人看么? 确实,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没人会喜欢看这种平淡如水的故事,这样的主角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会很受欢迎,但变成小说主角,喜欢他的人一定很少。 那么,一边是作品导向不够正向,一边是作品不好看仆街,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呢? 其实,我们未必非得二选一,完全可以有第三个选项——鱼与熊掌兼得。作品的导向性与吸引力,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互斥,它们往往可以做到统一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网络小说中,主角的金手指一般都是核心元素,而所谓的金手指,无非是各种作弊器,让主角可以更轻松地获得更多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这代表着不劳而获,而这一点,显然不是正确的宣传导向,如果整本书都在强调主角躺着赢,那作品被批判,其实也没什么不对。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去掉这个金手指么?还是更进一步,让主角得到一个负面金手指,同样的付出下,他只能得到别人的一半? 这显然不对。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原本的金手指,让主角升级更容易,但与此同时,也强调主角的努力。 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主角的金手指的确有不劳而获的意味,可以让他一分耕耘十分收获,但这个金手指并不是平白无故从天而降的,主角之所以能获得,是因为他此前无比努力,他付出了比更多别人十倍的努力,才获得了这个金手指。而这么一强调,作品的导向其实就变了,从原本宣扬不劳而获,变成了宣扬努力后才会有奇迹,机会总是留给勤奋者,等等。 第二,主角获得金手指之后,的确躺着都能赢,但这并不等于主角就真的躺下了,他完全可以继续保持努力,甚至比以前更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金手指的效果最大化,才不辜负老天的青睐。这样,读者看到的就不会是个懒散的好运主角,而是一个努力与幸运并存的主角,他比常人更努力,吃更多的苦,所以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样,作品的导向性就完全没问题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作品的导向性与吸引力,两者本身并不冲突,关键只在于我们怎么去设计构思,怎么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存有这个意识,写作时多想一层,完全可以让作品的未来发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阻碍。
在写作这件事上,自信应该说是好事。不过,事无绝对,在有些时候,太过自信,真会拖我们的后腿的,尤其是当我们坚信自己一定失败的时候。 这真不是笑话。在现实生活中,有大把大把这样的例子,那些作者非常“自信”,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一定不行,一定会失败,而既然已经认定了这个结果,那自然就意味着,现在的作品并不值得去珍惜,可以随便写写,随便发发,随便卖卖…… 我自己就曾经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我第一次动笔写书,所以很自信,我无比肯定地认为,自己这种语文考不了多高的理科生,不可能是这块料,而我的“长篇小说”只构思了一个开头,差不多三五千字的样子,因为我甚至都不确定自己能满五千字。至于什么写书赚钱,成名成家,那实在是太遥远了,下辈子都没影呢。 所以,我完全就是抱着随便写写的心态开始我的写作生涯的,也做出了很多可能会让现在的作家瞠目结舌的胡闹举动。比如,我当时写完第二卷,一时不高兴继续写第三卷了,就跳过它直接更新第四卷,写完后再回过头写第三卷,所以,当时我那些可怜的读者,也不得不跳着阅读,先看后面剧情再看前面的。 类似的作死行为还很多。所以,这本书就真的死了。 其实,回过头想想,当时如果好好写,也未必就没成功的机会,因为哪怕是这么反复作死,那本书最后订阅也到了一千以上,而且还是vip章节发布三天就解禁的情况下。如果放到现在看,这绝对是个仆街到死的成绩,但在那遥远的时代,其实两千订阅就能算得上是大神了。 当然了,对于我自己的那本书,我真也没太多的后悔,因为那本书内容确实有问题,如果好好经营,我相信它的成绩一定能翻几倍,但上限也是摆在那儿的,那本书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所以浪费掉也不可惜。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和我一样,也并不是所有因为作死而真的死掉的作品都注定成就有限。在我当编辑的这些年里,实在是见证了太多真正的惨剧诞生了。 这些惨剧,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除了写作能力高低的问题,许多禁忌是明明白白摆着的,是每一个正常人都能够想到的。 比如,宗教问题,其实谁都清楚是个敏感点,谁都该知道,如果加入了宗教元素,又没处理好,是完全可能导致原本可以大卖的作品改编黄掉,甚至小说自身都未必能生存下去。但真正写的时候,又有多少作者会无视这一点,让佛教、道教、天主教等一会儿成为大反派,一会儿被灭门…… 这么写会影响作品的发展,会扼杀它成大器的机会,这一点,那些作者真不知道吗? 其实,很多人是知道的,并且很清楚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就像当年的我,对自己很自信,确信自己能力不行,确信自己原本就无法成功,所以也不在乎多一个作死项目了。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真未必能认清自己,尤其是刚入行的新人,对你们,我奉劝一句——你还嫩着呢,真有足够的能力否决自己,认定自己不行吗?别太自信啦!
上周参加了一次经理人培训,课上一位讲师重点提到了MECE分析法。其实,我很久前也看过相关介绍,但再次听到讲述,虽然是在介绍企业的战略制定方法,却让我突然想到,这个思维模式其实也挺适用于网络小说写作的,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所谓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缩写,指的是两重意思:1,各部分相互独立;2,完全穷尽问题的可能性。这两条原则,能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理清思绪,更好地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下面,我直接以一个典型的小说剧情——擂台赛为例,说明写作中该怎么利用MECE原则。 假如故事中写到,主角报名参加了一个擂台赛,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写呢?如何构思后续的剧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会决定答案的范围和方向。这里,我们可以把问题设置成,“主角报名参赛后的剧情发展”。 接下来,就应该是罗列各种互相不重复的可能性了。 可能性有很多种,主角勇夺第一、第一场就惨遭淘汰、压根没去比赛、失败后参加复活赛并夺冠、比赛中和对手暗中协商打了假赛……等等等等。而在这些选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可以首先分为两大类。 一是主角顺利参加完比赛,二是没能顺利参加完比赛。显然,这样的分类是非常符合MECE原则的,它们互相独立,又穷尽了可能性。 然后,我们在这两大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往下细分。比如,第二个,没能顺利参加完比赛,又很明显的可以分为主角因素和赛事因素两类。前者可以再细分为主角主动退赛和被动退赛两类,主动可以是思想转变或是另外有事,被动可以是受伤或者被威胁……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一层层递进,直至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罗列出来。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进一步去思考每一个选项是否值得保留,是很明显的不靠谱选项,还是需要重点推演的核心选项。 虽然无论我们罗列了多少种可能性,最终也只能选择一种,看似有些浪费,但正是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往往能提示我们想到一些原本在思维盲区中,压根就想不到的可能性,而这正是被称之为“创意”或是“脑洞”的直接来源。 试想一下,假如其它所有的作品,主角不是在比赛中这样扬威就是那样扬威,突然来一本,写主角趁别人打得热火朝天时,直接打包带走了全部的奖品,这一定是能让读者耳目一新的。而这样的创意,其实压根就不需要我们有太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在MECE分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被罗列出来的。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时我们未必真的能做到MECE,比如未必真能把所有的可能性列全,会有所遗漏,但这没关系,我们毕竟只是写小说,不是搞科研,而最终也只是选择一个答案而已,不要求非得列出一百个一千个答案才行。所以,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但不论如何,在能做到的范围内,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追求完美,因为通常来说,第一个跳进我们脑海的点子,往往不那么值钱,被我们遗漏,或者差点被遗漏的那个点子,才是真正的好创意。 而要想做到不遗漏,除了更严谨、更努力的思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遇到复杂情况时,尽可能把数量不小的选项分类,层层递进下去,就像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一样,如果不进行分类,遗漏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如果我们把可能性分成顺利完成比赛和没顺利完成比赛两类,再这样一层层递进分类,遗漏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幅减少。 怎么样?MECE分析法不难掌握吧?大家不妨在作品构思时,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剧情或设定时,进行下这样的尝试。 期待看到大家作品中更多的脑洞出现!
常有作者来问,某某类型应该怎么写,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写好某某类型。我一直觉得这类问题挺没营养的,但既然提问多了,也就集中答复一下吧。 这里就以体育竞技类型为例,从头开始分析一下,如果我们要写本该类型的书,该怎么去写。 其实,无非是从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一,看看这个类型,到底有什么特色。第二,看看各类型通用的手法,哪些可以用于本类型。 我们先看第一个。 体育类的特色,都是通过竞赛来呈现。和自己比赛——超越自我,和记录比赛——突破记录,和对手比赛——战胜对手。所以,体育类的特色,核心是在这个“赛”字上。 涉及到竞赛,无非是赛前、赛中、赛后这三个环节,从文字篇幅看,一般是赛中占比最多,但从读者的阅读目的看,真正核心的应该是赛后——我们是来看主角获胜,看他获取荣耀的。所以,我们的思考点,也需要先集中在赛后部分,更直接点,就是看如何让主角获得更多的荣耀,获得更多的掌声和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赞美,而不是胜利,虽然一般都是后者导致前者,但并不是绝对。打个比方,巴西男足艰难战胜了中国男足,这个胜利不足以让他们获取荣耀,反过来,如果中国男足3比4输给了巴西队,而且还是因为裁判的误判才输,这个失败反倒是一种荣耀。 另外再举个例子,假如中国人一秒钟内放了一千万个屁,在数量上战胜了所有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我们会因此感到荣耀吗?我想,肯定不会,虽然它的确很难完成,但这个成就本身并没有什么营养,不值得去赞美。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主角获取掌声和鲜花,但为了达成目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成就的难度,二是成就的价值。 所以,写体育竞技文的思路,我们差不多就能确定了。那就是在赛前尽可能去渲染,让读者觉得比赛很重要,或者觉得比赛很难赢下,然后在赛中强化这一概念,最后主角一举赢下比赛,赛后获取足够的回报。 当然,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把比赛替换成目标,因为如上文所说,主角的目标未必是要获胜,好比男足完全可以把逼平巴西作为目标。只不过,为了表述方便,这里还是用比赛以及获胜来进行表述。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渲染,如何让读者觉得比赛重要,觉得胜利很难呢? 我想,只要稍微思考下,每个人都能得到答案的。无非是强调比赛多么受人关注,如何如何的成为大众和媒体的焦点,粉丝们如何的狂热,获胜的奖励是多么的丰厚,对手之前的战绩是多么傲人,他们是多么的骄傲,专家们是如何的不看好主角,大众又是如何不看好…… 也正因为这样,当我们去阅读那些成功的作品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套路——赛前各种唱衰主角,赛中多么的激烈,赛后大家如何大跌眼镜……虽然细节上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本质一定是这个。 分析到现在,第一个角度的思考我们貌似已经完成了。但如果我们再多想一步,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这哪是什么体育竞技文的特色套路啊?这分明就是所有类型都通用的先抑后扬套路啊。 换成别的类型,难道不也是如此么?先强调主角要做什么事,是多么的不被看好,或者他的对手是多么的强大,但主角最终在一片质疑中战胜对手,震惊了所有人,看爽了读者。不都是如此么? 反过来,我们再看第二个角度,各类通用的手法,有哪些可以用于体育竞技文。 想了一遍,答案应该是——全部。不管是穿越、重生这样的金手指,不管是扮猪吃虎、喜上加喜这样的YY手法,不管是友情、爱情这样的普世元素,没有哪一个是不能被套用的。 所以,思考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压根就不存在特殊的体育竞技类写法,我们只需要学习研究各类通用的写法,然后套用到这个类型就行了。 这个结论,换成其它任何一个类型都是一样的。或许每个类型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体育类的竞争性更强,灵异类更多悬疑惊悚,但光看写作手法本身,以及写作要点等等,各类型其实是一样的,而哪怕是各类特色的东西,比如灵异的悬疑性,也并不是说就它独有,其它类型也一样可以存在,多和少的问题而已。 所以,之后大家就不必再去问某某类型应该怎么写了,不管你写的是什么类型,所有类型、所有种类的写作指导都是适用于你的,区别只在于指导本身是否正确有效,指导的类型分类并不是问题。
APP下载
与世界分享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
网文行业最权威的编辑团队提供全方位创作支持,各类咨询第一时间回复,定期分享业内最权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