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成为作家
  • 
    意见反馈
    帮助中心
    更新说明

  • 首页
  • 文章
  • 专栏
  • 资讯
  • 话题
  • 最新文章
  • 最多阅读
  • 最多点赞
  • 最多收藏
  • 推荐课程

    预期值决定YY度——读者的心理建设

    快到年底了,假设某人领到三万元年终奖,大家觉得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首先要看三万元对他是什么样的概念,看他平时月薪是两千,两万,还是十万。不过,光看这点依旧不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对年终奖的预期是多少。 哪怕只有两千月薪,但如果他往年一向都不是靠月薪吃饭,而是靠年终奖提成,往年一般都是十万以上奖金,今年他业绩更好,自然会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最终只拿到三万,自然会非常失望。 而即便他月薪十万,如果今年业绩惨淡,还犯过大错,本以为年终奖扣光不算,还要降职降薪,但结果却被告知逃过一劫,不仅待遇不变,还多少能有三万奖金,他心中一定是庆幸不已吧? 这种生活中的“相对论”,原理简单明了,相信所有人都不会陌生。不过,在写作时,大家都懂得合理地调整读者的预期值么?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作者疑惑,为什么明明该是很爽的剧情,明明是很大的高潮,明明故事YY得很,但读者却一点都兴奋不起来。 事实上,这是一条原理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不复杂,但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也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写作技巧。 通过对读者心理预期的调整,我们可以让本来不太YY的剧情显得很YY,让本来略显平淡的高潮变得激动人心,同时,它对于故事节奏的把握,也能有很大的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按业界通常的说法,主角不能轻易失败,要不断地打败对手,要不断地去踩人,这样故事才有人看。然而,《大唐双龙传》大家都看过吧?在故事中,两位主角几乎大半本书都在各种逃命,一次次被人打得口吐鲜血,满地乱滚,一次次被追得像狗一般,狼狈不堪。 但这书不好看么?故事不YY么?我们看得不爽么? 显然不是。这本书不但不压抑,反而YY得很,爽得很。为什么主角被打得这么惨,故事反而YY呢?这其实就是预期值的问题。 在主角与那些强敌交手之前,作者其实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读者都明白敌人的强大,以及主角的弱小,这样明显的以弱击强,没有人会预期主角击败对手,读者们都在担心主角的安危,担心他们直接被杀或是被抓,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主角逃出生天,就已经是做到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已经是YY之极了。 相反,有一些新人作者,在高潮前进行了大量的铺垫,先是强调主角与对方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然后主角获得奇遇后,勤修苦炼,终于实力大增,找上仇家。然而,在这种读者预期值已经很高,期待着主角大展神威之际,作者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写仇家也是实力大进,两人打了个难解难分,或是安排了另一个转折,让主角寻仇之事被第三方搅和。 这样做,当然是愚蠢之极,读者一定会大失所望。但我们不要以为只要让读者寻仇成功,让主角战胜对手就行了,当这一切变得理所当然,当读者的预期值已经非常高的时候,这样普通的成功,已经激不起他们太多的快感了,这就像是让姚明和一个普通学生单挑篮球,就算姚明获胜,支持他的球迷也只会“哦”一下,不会有任何惊喜。 对于作者来说,想要为读者带来惊喜,想要他们感受到非同寻常的YY,那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把高潮推得更高,把YY进行到底。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主角寻仇上门,不但砍翻了之前欺负过他的仇家,甚至进一步砍翻了仇家的师傅,为自己的师傅报了大仇。 当然这种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让剧情进行地过于YY,而在这样的时候,就需要我们采用第二套方案了——降低读者的预期值。 比如,在主角对上仇家之前,就不断强调仇家的强大,强调这是一个针对主角的陷阱,强调……先在读者心中做好心理建设,然后主角登场,险胜对手甚至是落荒而逃,这样,在与读者预期值的对比中,实际结果依旧能够胜出,主角的落荒而逃,变成了全身而退,原本郁闷的挫败,也就变成了一种另类的成功。 上面的例子或许不是特别精准,但其中的含义很简单,相信大家都能看懂。在各位的写作中,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技巧运用。 赚一亿未必比赚一万更YY,千斤之力YY程度未必低于万斤之力。这就是YY技巧的魅力所在。

      收藏 2016-09-21 阅读 1493
  • 推荐课程

    教你更好地面对媒体,更好地亮相各种宣传活动

    成神之路,可以说是漫长的。当一位作者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获得签约资格,并进而取得不错的成绩,一步步走向大神宝座时,他必须要面对一件事——媒体宣传,或是其它宣传活动。 或许,有些作者会觉得,这不是很简单么?推荐也好,宣传也好,都是网站要操心的事情,作为作者,认认真真写书,写出精彩的故事,那才是他应该做的。 的确,把书写好,才是成神的根本,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不过,适当的宣传,无疑能够锦上添花,加速成神的步伐,而且,在达到一定的影响力之后,如果要更进一步,那是绕不开宣传这一环节的。 而在宣传方面,网站固然能够担负起主体的工作,但这显然离不开作者的配合,在一些必要的场合,作者本人是必须要出面的。 那么,在这方面,作者需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是可以事先准备好,临到头可以做得更好的呢? 我觉得归根到底,还在于作者的主动性,能否主动配合,能否主动学习、主动琢磨。不过,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结合自己参加类似活动的经历,我也多少总结了一些小小的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各位走在成神之路上的作者。 第一,主动向编辑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特殊信息。 这里说的信息,当然不是指银行账号密码这样的隐私,而是指一些基本的个人资料,比如你是60前,还是90后;是在北上广,还是小城镇;是全职写作,还是兼职码字…… 这些信息,本身没有褒贬之分,看起来和写作也没什么关系,不过,难免有些时候,网站需要做个90后作者专题,某地方媒体需要采访一位当地作家,有一个专题新闻需要报导一位兼职作家…… 近几年,网络文学越来越被各方媒体重视,这样的亮相机会也是越来越多,在这些时候,你的资料有没有向编辑提供过,编辑是否知道,就比较关键了。 而除了上述这样的基本资料,如果你有比较特殊的经历,或是特殊的状况,也不妨在闲聊时,主动和编辑聊聊。 比如,曾经在工地上搬砖,曾是一位学霸,曾经当过兵,曾经彩票中过大奖,具有什么艺术特长,拥有什么特殊技能……等等等等。这些往事,相信在作者的人生中,是很难被忘怀的,而这些事,不妨当做故事,分享给自己的编辑。 不要以为编辑会不耐烦,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编辑是很乐意了解这样的“八卦”的,而且,这样的特殊经历,往往也能用于不同情况下的宣传。 这些提供的信息,未必就能派上用场,但无疑,这能使你比其他作者,多上几分被宣传的机会。 第二,要学会答非所问,学会偏题。 这一条,看起来不是什么好话,也的确,无论是学生答题,还是作者写书,这都能算是大忌。不过,在有些特殊的场合,它却是我们的必备技能。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但它却往往被我们这些宅男忽略。事实上,我自己也是在经历了几次央视采访之后,才终于笨笨地领悟了这个道理。 小时候,倒也不是没上过电视。记得第一次“出镜”,是因为高考考得还不错,去南京领奖,被电视台拍了个特写。不过,这样的上镜,其实没有任何的压力,因为我什么都不用说,只要举着奖金和奖品,对着镜头傻笑就行了。 而真正第一次经历电视采访,是去年九月的腾讯文学发布会,记得当时,突然之间被要求采访,突然就被拉到采访间,拉到摄像机前面,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被问了两个问题。 具体的问题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心情颇为紧张,又要绞尽脑汁想着问题该怎么回答,又要想着不能信口开河说错话,而最让我紧张的是两点。 首先,当然是因为央视的招牌。虽然记者挺和气的,但想到是央视采访,天然就有了些紧张其次,则是因为问题和我预想的有些不同,感觉比较难回答。 而之后的几个月,我又连续上了几次央视采访,去过电视台,在公司被采访过,还到过家里采访。几次下来,和几波记者都算是混熟了,这方面的紧张是不存在了,但面对镜头,还是难免有些磕磕巴巴,说不利索。 后来,我自己琢磨了一下,总算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原因只在于,我没有能够换位思考,去想想电视台录节目的目的是什么,想想记者需要我什么样的回答。 很显然,记者需要的,是在节目主题的范围内,任何相关的、有料的、观众会有兴趣的东西,所以从理论上说,我们在接受采访时,记者是完全不用提问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讲我们想讲的东西,当然,得围绕相关的主题。 许多时候,记者之所以会先问个具体的问题,一方面是限定一下谈话的内容主题,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引导,是帮助我们打开这个话题,避免我们面对镜头,茫茫然不知道从哪说起。 所以,记者的提问,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种帮助,而不是桎梏。我们如果觉得记者的问题限定得太死,完全可以脱离限制,自由发挥。 比如,如果采访主题是网络作家的收入爆发,记者的问题是,你的作品是否被改编成了电影,赚了多少钱,但实际上你的作品没有被改编电影,这时候,大可不必老老实实地回答我的影视版权没人要,也不用费心解释,是因为我这作品的类型问题,如何如何,而是可以直接绕开这个问题,去说,我的作品电子销售情况很好,这个月就收入了多少多少,而且,作品即将被改编游戏,眼看又有一笔的多少的收入…… 而到时候,节目只会把你的这段话剪辑进去,作为网络作家收入爆发的佐证。 当然,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完全可以在正式采访前,先和记者沟通一下。 事实上,不仅是电视采访,任何一类媒体的采访,都是类似的。记者真正需要的,是他能写进稿子里的“料”,所以问题仅仅是一种启发,一种引导。他并不是在做调研,而是在收集新闻素材。 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那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自然能够回答得更为从容。 另外,答非所问,其实也并不限于接受采访时。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一些活动的登台讲话,一些演讲类活动,我们具体说的内容,也并非一定得紧扣题目。 很多时候,我们稍稍发散一下,甚至是讲个不太相干的笑话,活跃一下气氛,最终的效果,都会比干巴巴的讲述要好很多。 第三,要学会面对镜头、面对公众。 这一条,与上一条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针对它,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简单、能一步到位的技巧。 这中间其实是有一些天赋因素存在的,有些人天生外向,不怯场,不怵镜头,天生就有不错的台风和镜头感。不过,更多的人,尤其是整天宅在家的网络作者,这方面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往往也比较头疼面对这些事情。 然而,这是成神之路上,很难避开的一个环节。如果什么活动都不参加,什么场合都不亮相,那么影响力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所以,许多时候,就算是硬着头皮,我们也得上。 在这方面,说难很难,但说简单,其实也简单,无非就是做到两点。第一是勇于亮相,第二是积累经验。而相对来说,第二点更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能影响第一点,因为在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自然也就不存在怯场问题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经验呢? 一方面,当然是多参加各类活动,多上台,多亮相,靠实战来积累经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完全可以一个人在家里,进行各种模拟。 比如,如果几天后有一个演讲,那你完全可以一个人站在镜子前,想象着是面对几百号人,模拟着讲上一遍。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一定是得真的发声来讲,因为在脑海中模拟,与实际是会有一些偏差的。 而如果是要面对摄像机镜头,那最好也同样用自拍或请人拍摄的方式,先模拟几遍。 这是因为,在镜头下,你的行动会被放大,很多不经意的小动作,尤其是因为紧张而产生的小动作,播放时会显得格外的明显,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实际的拍摄演练,了解自己的哪些行为需要特别的控制,同时又能有所表现,而不是完全的僵硬。 事实上,只要对镜头中的自己有所了解,看上一遍,相信大家就能明白,自己有什么不足,需要怎么去改进。 而在这里,我就介绍几个小小的心得吧。 一是,如果面对镜头,两只手不知道该往哪儿放,可以拿个相对靠谱的东西握着,比如一本书。 二是,如果面对台下几百号人觉得心慌,可以聚焦视线,集中关注某一个点,只盯着一个地方,而不去看整体。同时,思维也集中在要讲的东西上。这样,能比较好的缓解紧张。 三是,不管是上台还是面对镜头,都不用太刻意去表现。尽量自然,就已经是最好的表现了。要知道,这可不是拍照摆poss,如果一味傻笑的话,会显得格外的傻。 四是,录制播音类节目时,如果是对话类节目,记得一定不要习惯性地边说话边扭头看对方,因为这样的话,说话的声音会飘忽,显得忽大忽小。说话时永远对着话筒,保持同样的距离就行了。 五是,要学会适当的自嘲。在有些时候,尤其是犯了错,尴尬的时候,适当的自嘲,能一下子把气氛扭转过来,变回自然。 以上这些经验,希望对走在成神之路上,即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作者,能够有所帮助。 当然,标题说是“教”,但其实该说是探讨,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同样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不光是做得不怎么样,而且平时也是一有采访一有活动就千方百计推脱。所以,以上内容,大家参考一下就好,如果有机会能接受专业指导,那肯定效果更好。 当然,不论如何,最主要还得靠作者自己,只要你敢于尝试,并且能够做上一些基本的准备,相信这些都不会是什么难事。

      收藏 2016-09-21 阅读 1371
  • 
  • 1
  • 
  • 8
  • 9
  • 10
  • 11

筛选

重置筛选
  • 内容

    >
    武侠
    >
    玄幻
    >
    奇幻
    >
    仙侠
    都市
    >
    历史
    >
    军事
    >
    悬疑 · 灵异
    >
    科幻
    >
    游戏
    >
    体育
    >
    二次元
    >
    职场
    >
    短篇
    >
    玄幻言情
    >
    仙侠奇缘
    >
    古代言情
    >
    现代言情
    >
    浪漫青春
    >
    悬疑灵异
    >
    科幻空间
    >
    游戏竞技
    >
    同人小说
  • 人群

    >
    新人
    进阶
  • 形式

    >
    文字
    >
    音频
    >
    视频

© 2021 阅文集团 版权所有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诚聘英才 版权信息
  • 

    APP
    下载

    下载作家助手APP

    与世界分享你的故事

  • 

    微信
    公众号

    作家助手公众号

    网文行业最权威的编辑团队提供全方位创作支持,各类咨询第一时间回复,定期分享业内最权威信息。

  • 